紅色革命名人故事10篇
踏著時代的風浪,我們要對革命先烈們說,你們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將永垂不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募t色革命名人故事(10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1】
1935年11月,趙一曼率領的部隊被日偽軍包圍,她要團長帶隊突圍,自己擔任掩護,左手手腕中彈負傷。她在村里隱蔽養(yǎng)傷被敵人發(fā)現(xiàn),奮起迎戰(zhàn)時左大腿骨被子彈打穿,因流血過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爾濱偽濱江省警務廳受刑后幾度昏迷,仍堅貞不屈。她生命垂危時,日寇擔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進哈爾濱市立第一醫(yī)院監(jiān)視治療。負責看守她的偽滿警察董憲勛和醫(yī)院女護士韓勇義,都為她的英勇所感動,又聽她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于是決心參加抗聯(lián)隊伍。在二人幫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爾濱,朝抗日游擊區(qū)的方向走。偽騎警隊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們乘坐的馬車,趙一曼再次被捕。敵人反復折磨了她一個月,她只是怒斥敵人:你們可以讓整個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爛泥,可是你們消滅不了共產(chǎn)黨員的信仰!
趙一曼負傷被捕解到哈爾濱后,日寇和偽滿的警察頭目立即對她進行審訊。此時,她傷口不斷流出的鮮血濕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絕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國東北的暴行。負責審訊的日本特務惱羞成怒,竟用竹簽從她的指甲縫中釘進去,用鞭子狠戳趙一曼的傷口,使她幾次昏死過去。日寇將她送到醫(yī)院,傷勢剛好一點,日寇又在病床前審問,趙一曼依然堅不吐實,日寇拳打腳踢,她的傷口再度破裂,又昏迷過去。醫(yī)護人員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對她產(chǎn)生了敬佩。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2】
1929年3月15日,長汀縣南寨廣場人山人海,紅四軍在這里召開萬人大會,他號召受苦工農(nóng)團結(jié)起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消滅地主階級,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nóng)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他號召工農(nóng)群眾踴躍參軍參戰(zhàn),建立革命武裝,壯大工農(nóng)紅軍。會后,就在南寨廣場設立參軍報名臺。
在人山人海的廣場中,一位中年男子拉著一位約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寸步不離,生怕馬上就會丟失的樣子。小男孩一定要到報名臺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著他轉(zhuǎn)了一轉(zhuǎn)。只見報名臺前人來人往,窮苦子弟紛紛報名要求參軍,看了一陣后,男子便拉著小孩的手回去了。
這位被拉著手的男孩小名“松樹孜”,當時剛好12歲,原是連城縣廟前村一名父母雙亡的乞丐,10歲那年流落到長汀縣城,天天臉黑頭污,衣衫襤褸。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將他收留,帶他到一個建筑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師傅。師傅時時處處關心著他,還想認他為“義子”,以后好增加個勞力,幫自己干活。
“松樹孜”到長汀以后,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新鮮事:紅四軍入閩,消滅土著軍閥郭鳳鳴,解放了長汀城。又聽了_在大會上的講話,便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投奔革命,參加工農(nóng)紅軍。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進進退退,生怕師傅跟上來。他直接找到紅軍在城里的一處駐地,要求馬上參軍。幾位紅軍戰(zhàn)士見他年紀小,人又長得矮小,都勸他回去??伤褪撬兰m慢纏,戰(zhàn)士們不得不帶他去找部隊領導,一位領導聽他講完經(jīng)歷后,終于同意接收。他主動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掃衛(wèi)生。只因怕被“師傅”認出,被拽回去。沒幾天,部隊開拔了。由于父母生前送他念過兩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觀,在炊事班經(jīng)常為戰(zhàn)友寫寫家信。領導知道后,調(diào)他到團部任宣傳隊隊員。他每到一地,隨同隊員們提著石灰、朱砂桶,到處刷寫紅軍標語。
后來,這名“紅小鬼”在部隊經(jīng)歷了出生入死、千錘百煉,成為我軍醫(yī)療戰(zhàn)線上一名技術精湛、屢建功勞的高級領導,他就是解放后曾任過國家衛(wèi)生部長和福建省委書記的江一真。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3】
“八女投江”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zhàn)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后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lián)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zhuǎn)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lián)戰(zhàn)士。10月,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余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zhàn)士,她們是:冷云(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孤?lián)隊伍經(jīng)過幾日的奔襲,戰(zhàn)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jīng)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后,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fā)現(xiàn)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lián)戰(zhàn)士在江邊休息。后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lián)戰(zhàn)士包圍。拂曉時,抗聯(lián)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云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zhàn)士臥倒,敵人沒有發(fā)現(xiàn)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云果斷地組織女戰(zhàn)士殿后,從背后襲擊敵人,吸引日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沖出去的同志最后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zhàn)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fā)現(xiàn)還有八名女戰(zhàn)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后,多次組織抗聯(lián)戰(zhàn)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的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zhàn)士投出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趁敵人臥倒的機會,毀掉槍,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名女戰(zhàn)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只有13歲。
“八女投江”體現(xiàn)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yè)敢于與日軍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lián)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解放后,中國共產(chǎn)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jié)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4】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jù)地,留下的赤衛(wèi)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里去堅持游擊斗爭。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wèi)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nèi)?。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一行人剛被李公公帶回村邊,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于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巖洞里成立了。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
在一次戰(zhàn)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wèi)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5】
9月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wǎng)絡媒體“走轉(zhuǎn)改”湖南采訪團走進革命老區(qū)張家界桑植縣,先后去到劉家坪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fā)地、洪家關賀龍紀念館和賀龍故居,聆聽賀龍元帥的故事,采訪歷史專家及干部群眾,參觀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用文字和鏡頭展現(xiàn)紅軍長征艱苦卓絕的偉大歷程,感受這片紅色土地上厚重的革命氣息與老區(qū)人民奮發(fā)圖強的紅色激情。
歷史不會忘記,紅軍長征創(chuàng)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湖南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途經(jīng)地,是不朽的革命老區(qū),其中張家界是湘鄂西、湘鄂邊、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區(qū)域,桑植縣洪家關是賀龍元帥的故鄉(xiāng)、劉家坪是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80年前,紅軍長征在這里播撒下紅色的種子;80年后,這里吹響了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這是一場新時代的長征。這次網(wǎng)絡媒體“走轉(zhuǎn)改”采訪,旨在全媒體展現(xiàn)新的長征路上扶貧攻堅、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fā)老區(qū)人民奮發(fā)圖強的紅色激情,以長征精神照亮脫貧攻堅路。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jīng)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而桑植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是典型的“老、少、窮”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條件比較落后,市場發(fā)育程度比較低,貧困人口發(fā)展能力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脫貧任務繁重,脫貧難度很大??梢哉f,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困難重重,但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不容絲毫懈怠,我們必須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只要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脫貧攻堅,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以長征精神為引領,拿出決一死戰(zhàn)、克敵制勝的決心,忠于理想信念、不懼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敢于勝利。要充分認識脫貧攻堅困難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深入了解村民的所思所盼,精準核實貧困人口并完善建檔立卡工作,摸清扶貧“家底”、厘清貧困數(shù)據(jù),堅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與干部群眾一起想辦法、謀出路,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扶貧,確保脫貧攻堅的專項資金和措施落地生根,讓好的思路、規(guī)劃盡快變成現(xiàn)實,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以決戰(zhàn)決勝之勢全力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未來五年,脫貧攻堅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培養(yǎng)貧困地區(qū)農(nóng)民群眾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只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為此,桑植縣立足革命老區(qū)實際,深入挖掘豐富的紅色資源,在洪家關白族鄉(xiāng)實施“美麗鄉(xiāng)村、精準扶貧”項目,建成了近20平方公里紅色文化獨特、民族風情濃郁的“賀龍故里、美麗鄉(xiāng)村”景區(qū)園區(qū),吸引游客紛至沓來,走出了一條具有洪家關速度和特點,可復制、可推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紅色沃土憶長征,長征路上奔小康。為了推進老區(qū)群眾精準脫貧,張家界依托神奇的山水資源和豐富的紅色資源,發(fā)展旅游主導經(jīng)濟,啟動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產(chǎn)業(yè)發(fā)展、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生活保障、基層組織建設“五基工程”行動計劃;陽光助學、陽光醫(yī)療、陽光安居“三陽光”行動計劃和旅游精準扶貧行動計劃,力爭在20_年前四個區(qū)縣全部摘帽、1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用長征精神迎難克堅,實現(xiàn)全面脫貧。據(jù)統(tǒng)計, 20_年全市接待游客5075.09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340.7億元,全市貧困發(fā)生率降至13.4%,全面小康實現(xiàn)程度達到83.7%。
毋庸置疑,脫貧攻堅是一場新時代的長征,從張家界及桑植縣脫貧攻堅的實踐證明,要實現(xiàn)湖南全省400多萬貧困人口整體脫貧,51個扶貧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必須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以長征精神照亮脫貧攻堅的新征程。通過這次“長征路上奔小康”網(wǎng)絡媒體“走轉(zhuǎn)改”采訪,搭好信息平臺,激發(fā)眾籌力量,使各方面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中來,傳遞正能量,激發(fā)善動力,真正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6】
說實在話,自打從初中接觸到魯迅的作品,我對于他本人就不抱太大喜感,甚至可以說是嗤之以鼻。用某位仁兄的話來說他就是為了坑害后面無數(shù)代中學生而創(chuàng)作的。
魯迅的文章長且堵,長并不是指它的篇幅長,而是要讀懂它耗費的時間長,至于要讀透那就更不是靠時間說了算的。堵是指它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偏差,于我們看來是不符合邏輯的事件,在他那個年代卻是順理成章的。語言風格和構句方式也很傳統(tǒng),作為從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的作品,使得我們難以讀懂它,甚至讀通它。再加上初中老師對魯迅文章的“解讀”,可以說是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曾經(jīng)有人問起我初中語文學到了什么,我毫不猶豫的告訴了他是“魯迅”。原因很簡單,作為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在很多版面上都留下了足跡,而旁邊是一堆老師分析的“標準”的解讀,我們只能被動地“理解”魯迅的文字表達了什么,象征著什么。而至于魯迅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寫,他這樣寫于他和社會有什么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我認知的改變是從前兩天肖老師發(fā)的兩張《阿Q正傳》的試卷開始的,也可以說直到兩天前我才真正地接觸到了魯迅。肖老師把試卷發(fā)下來沒有開始講解,只是讓我們看。剛涉獵這篇文章時就被阿Q深深地吸引住了,看是覺得阿Q很可笑,一直看到結(jié)尾便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可以說是通俗易懂,較魯迅其他文章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沒見老師喊我們停就繼續(xù)看,總共看了三遍,漸漸理解到其中的韻味,覺得阿Q其實很可憐的,到最后才覺得他是可悲的,整篇文章所描述的社會現(xiàn)實也是可悲的。接下來聽了同學們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討論和老師黑板上的總結(jié),對于阿Q又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同時也真心覺得魯迅這人不簡單。
又回想起以前學過的.文章《藥》《狂人日記》《祝?!分信踔绬蝹鞯摹皨雰骸钡娜A老栓,提防著人吃人的狂人,嘴里不斷念叨著:‘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這簡直就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就是時代的代表,是那個年代底層老百姓生活的寫照。魯迅的筆桿直且硬,是注入了最真實而沉重的靈魂的。他不是一個普通的革命家和文學家,他是一個時代的思考者,是另一個時代的開拓者。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7】
一個月明星稀的夏夜,我與才高八斗,名不虛傳的他結(jié)了緣,那緣,是一個解不開的結(jié)。從此他成了我一生的貴人,他就是咱們的民族魂——魯迅先生。
初次與他相見,是他的《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那豪邁的氣勢,使他永遠成為了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想象他當時的豪情壯志,怒發(fā)沖冠,瞪起眼,握緊拳,奮力為國吶喊。那明亮的雙眸,抿緊的嘴,好一種文人難有的氣概!他的'棄醫(yī)從文,他的堅貞不屈,喚醒了我們的中華——這只沉睡的獅子。讓我們一起為他高呼,喝彩!
他的作品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引人注目。可,他有機會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時,卻直率地揮揮手,我不要!一個鏗鏘有力的“不”字,驚動了華夏,甚至驚動了整個世界。諾貝爾文學獎來之不易,誰都想要,可魯迅先生卻堅決不要,為了什么?他坦然解釋道:“我寫作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可如今我卻沒有做到,我連自己的使命都未完成,如何又惦記著獎項,我不配擁有!”振聾發(fā)聵的聲音警醒了國人,如此一來,人民終于有了力量,民族振興了,獅子終于蘇醒了,沉睡的火山也重新噴出了火焰。是啊,“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此后,我瘋狂地敬佩起他來,翻閱了各種有關他的書籍,讀遍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少年閏土》后,更深刻的了解了他,他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豐富多彩,在這里,我仿佛尋到了難有的知己,因為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的快活呢。
后來隨著他對國家更深的認識,作品也由趣轉(zhuǎn)向了諷。《藥》、《孔乙己》、《木偶人》,哪個不是對腐敗當局的諷刺?這活生生的諷刺,才是魯迅先生的真情實感罷。我敬佩魯迅,主要是他的為人,他以筆為刃,以文為戟,勇敢刺破當局黑暗的夜幕。就像《有的人》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說的那樣:他是無私的,他是無畏的,他是人民的英雄!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边@就是我的導師,我的貴人,翩翩風度,那堅貞的魂魄,中華的英雄!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8】
這是一個當年曾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的真實故事。
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chǎn)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jīng)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只埋進雪里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fā)現(xiàn)妹妹光著一只腳在走路,那只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于倒了下去。由于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9】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后,家里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準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fā)現(xiàn)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么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fā)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fā)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主席主張調(diào)查研究,你們該去調(diào)查調(diào)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只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diào)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里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里的后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么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主席嗎!"
二嬸拉著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么感謝你呀!"
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傳開了。
紅色革命名人故事【篇10】
中國人甚愛紅色。
尤是正紅。那種干凈無他、鄭重其事而又耀目得過分的紅色,在華夏民族坎坷而又璀璨的歷史長河里,留下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然后交由風熏得穩(wěn)重沉淀,滲透進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骨脈里。
心臟一樣跳躍不息的紅色。
中國人把這種紅畫在一生里。出生,死亡,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那個貧苦的農(nóng)耕社會,紅是歡喜,是慶賀,是大事年紀簿上毋庸置疑的主角,是與黃土藍天相依為命的清苦日子里突兀的一點鑲嵌。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全部渴求和向往,紅色無負重望,千百年來不敢有半點怠慢,無論歷史的浪潮怎樣沖刷,都明亮如初,鮮活依舊——是了,對于美好的追求,怎會在歲月奔跑中遺失?對于生活的熱愛,如何因運弄人而被割舍?
曾有幸到一位書畫大師的住所拜訪,彼時老人青衫布衣,正臨于桌前作畫。是牡丹花。大瓣大瓣的花朵,姿態(tài)婀娜,脈絡溫柔,可惜萬千風情只露端倪,宣紙上不著半色,輕飄飄的白色的牡丹花,不復富麗嬌妍。老人見我直勾勾望著案上牡丹,便巍然開口:“你以為,這幅牡丹要著何色為上佳?”
紅色。
我?guī)缀跏敲摽诙?。除了囂張到極致的紅色,還能有誰能將這國花尊貴描摹透徹?
老人眼角溝壑卻是更深了。不好,不好。
國花最忌大紅大紫。固然,唯有朱砂紅才是牡丹真色,可在宣紙上大面積的鋪紅,只會是落了俗套——只因朱砂太過正統(tǒng),純凈,難以我世俗之筆展露風姿。
話畢,老人取出墨來細細研磨,仍有些云里霧里的我忙獻殷勤,在一旁研墨,時不時望向畫案。老人大筆揮毫,一朵朵樸實無華的墨云恣意渲染開,可詫然的,濃妝淡抹總相宜,這素色竟也在我眼前幻化出姹紫嫣紅來,牡丹國色,遠比所有的想象之景更為旖旎。
你的心中有紅色。
老人目光深遠,
“我也有。每個習漢字用筷子的中國人心中都有。”
紅色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色彩,不容褻瀆,不容侵犯,是中華生命力血液一樣返璞歸真的磅礴的熱情的信仰——中國紅,也許就是中國心的顏色了。
真摯,熱烈,生機勃勃,有如春花,又似日出。
可春花終謝,朝陽夕落,中國紅卻不會消淡,
——那是全中國人的深情與摯愛。
——那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