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

| 實良

善于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很多聰明人之所以沒有成功,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那種為成功而拼搏的干勁 。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關于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的相關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

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

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篇1)

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chǎn)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chǎn)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

富蘭克林把一根數(shù)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筑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后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jīng)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現(xiàn)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fā)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xiàn)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云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銀鑰匙。當雷電發(fā)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注意:這個試驗是很危險的,千萬不要擅自嘗試。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雷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

在成功地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chǎn)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chǎn)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shù)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筑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后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jīng)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針的發(fā)明是早期電學研究中的第一個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避雷針的發(fā)明及出現(xiàn),使得人們的房子及建筑物都有了專屬天使的保護,再也不怕雷電了。人也是從出生到長大,所以避雷針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那么避雷針的發(fā)展軌跡是什么呢?

1、北美傳播

而避雷針在最初發(fā)明與推廣應用時,教會曾把它視為不祥之物,說是裝上了富蘭克林的這種東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會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擊,但是,在費城等地,拒絕安置避雷針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繼遭受雷擊。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裝上避雷針,在大雷雨中卻安然無恙。由于避雷針已在費城等地初顯神威,它立即傳到北美各地,隨后又傳入歐洲后來才進入亞洲。

2、傳入法國

避雷針傳入法國后,法國皇家科學院院長諾雷等人開始反對使用避雷針,后來又認為圓頭避雷針比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好。但法國人仍然選用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據(jù)說當時的法國人把富蘭克林看作是蘇格拉底的化身。富蘭克林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他的肖像被人們珍藏在枕頭下面,而仿照避雷針式樣的尖頂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

3、傳入英國

避雷針傳入英國后,英國人也曾廣泛采用了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在英國人眼中似乎成了將要誕生的美國的象征。據(jù)說英國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出于反對美國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國全部后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針的尖頭統(tǒng)統(tǒng)換成圓頭,以示與作為美國象征的尖頭避雷針勢不兩立,這真是避雷針應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

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篇2)

在瓦特高效率蒸汽機問世之前,事實上也早有很多人在研究制造蒸汽機了。如公元前720年埃及哲學家西羅,1612年法國機械師德戈,1698年薩物雷,還有狄賽戈里耳、紐可門等不下數(shù)十人,其中派朋也是其中的一個,但他研究蒸汽發(fā)動機對人類的貢獻反而不及他因此發(fā)明的副產(chǎn)品———壓力鍋。

在17世紀末葉,年輕的法國人派朋在倫敦研究蒸汽發(fā)動機,他對蒸汽鍋爐的研究,引發(fā)了他對烹飪用壓力鍋的發(fā)明。他發(fā)明的蒸煮鍋是圓桶狀的,上面有一個能扣緊的蓋子和一個自動安全閥。這個安全閥也是派朋的發(fā)明。1679年,派朋為皇家學會做現(xiàn)場表演,用這種鍋烹制了一些食品,大建筑師C·雷恩覺得這食物美味可口,建議派朋寫一本小冊子介紹這鍋的用法和特點。派朋寫道:“這種鍋能使又老又硬的牛、羊肉變得又嫩又軟,并能保護菜和肉的香味和營養(yǎng)。”但直到二次大戰(zhàn)期間,這種鍋才在需要考慮節(jié)約問題的家庭主婦中普及起來。

現(xiàn)在,壓力鍋早已出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廚房中,但誰也不曾想到它卻是一位年輕法國人于300多年前的一項“不務正業(yè)”的發(fā)明。

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篇3)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玻璃是在何時、何地首先被制造出來的。公元前2600年左右,它出現(xiàn)于美索不達米亞(現(xiàn)今伊拉克)或埃及的早期文明中心地之一。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鈉和混合物制作出來的的,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玻璃是一種清澈明凈的物質(zhì),但古代的玻璃卻不是透明的。它帶有點顏色,因為混合物原料中有雜質(zhì),不過這些顏色通常是非常美麗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制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jīng)常制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下圖:這個19世紀的雕刻展示了埃及的玻璃吹制工人勞作時的情景。畫面前景的工人正在完成一件大的玻璃容器,左邊的工人正開始吹制一小團半流質(zhì)狀的玻璃,右邊的那個工人正在給爐中的玻璃加熱。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說拿一團呈半流質(zhì)狀的熱熔化玻璃,把氣吹進去來制成一個中空的容器,這是后來的發(fā)明。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現(xiàn)在公元前1世紀的敘利亞。

玻璃窗甚至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fā)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制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來,經(jīng)弄平后就成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xiàn)這種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里這種玻璃一直被當作一種昂貴的奢侈品。

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篇4)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qū),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之后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

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边@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fā)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細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fā)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并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先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貌!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fā)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zhì),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富蘭克林發(fā)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

外國著名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篇5)

短短5年,從“白手起家”到連續(xù)突破,似乎幸運之神一直眷顧著顏寧。當回顧這段“充滿運氣”的經(jīng)歷時,顏寧坦言:“最關鍵的是不畏艱難。其實現(xiàn)在想想,很多人覺得膜蛋白難,可能是最開始就被嚇住了,沒人敢去做。”確實,只有不畏艱難,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卓越,顏寧和她的團隊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

“論才智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覺得搞科研最重要的還是專注,也就是要能耐得住‘宅’?!鳖亴幷f,每天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她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里,到了緊張的攻堅階段,干脆不分黑白連軸轉(zhuǎn),“宅”在實驗樓不出來。

這種高強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是因為有興趣、從內(nèi)心里喜歡科學,很難做到?!皠e人老問我這樣的生活苦不苦,其實只要是你著迷的事情,怎么會覺得苦?”她說,“所謂苦,就是不得已做你不想做的事。別人可能會覺得作實驗、寫論文很枯燥,但我樂在其中。就像有些人打游戲上癮似的,會著迷?!?/p>

在清華大學結(jié)構生物學研究中心走廊的墻壁上,掛著顏寧和學生們幾幅洋溢著想象力的“畫作”:在八聚體的蛋白質(zhì)結(jié)構上,她描上了中國的太極八卦圖,兩幅圖在分布和線條上不謀而合,使研究內(nèi)容“細胞凋亡體”與古老的哲學命題渾然一體;以上下翻飛的蝴蝶做背景,與蛋白的α螺旋結(jié)構交相輝映,旁邊配上沾著露珠的小草,引人無限遐想。而在給NAT家族蛋白代表UraA繪制其轉(zhuǎn)運機制示意圖的時候,她給學生隆重地推出了“板磚悶棍”模型——核心結(jié)構域就是“板磚”,門控結(jié)構域就是“悶棍”,聽起來很是詼諧,但是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十分形象。聊起此圖來,顏寧也是忍俊不禁。

顏寧說,如果不是走上了生物學這條研究道路,自己很有可能去從事設計或者寫作。在她看來,做科研跟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是很美妙、很激動人心的事,那些在旁人看來枯燥無趣的膜蛋白結(jié)構,仿佛都有著神奇的生命力:“大家都知道DNA是雙螺旋結(jié)構,而蛋白質(zhì)的結(jié)構是多種多樣的,當你把細胞里那些只有幾個到幾十個納米大小的蛋白質(zhì)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結(jié)構,在電腦上放大幾億倍之后,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些美麗的構造如何行使復雜的功能,你就會忍不住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很多時候,大自然的精妙設計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而你是世界上第一個揭示出這些大自然奧秘的人,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

“科學培養(yǎng)了我與眾不同的審美觀?!鳖亴幷J為,“科學的美在于你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奧秘,科學的魅力在于你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倍鴲凵狭四さ鞍走@個神秘而美麗的世界,或許就是她樂此不疲地工作著的重要原因。

讓顏寧著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作科研時的簡單、輕松、自由?!白骺蒲袝屇闵硇亩己茌p松,喜怒哀樂都變得特別簡單。在實驗室里我的腦子很輕松,不用去想任何其他的東西。你會感覺到,這個世界就是你的,就看你的思維有多廣闊,能走到哪個地方,沒有其他任何限制。”

10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