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
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大家知道有哪些嗎?朱光亞克服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5年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必看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篇1
翻閱中國數(shù)十年的國防科技發(fā)展史,特別是早些年,朱光亞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情況都不見經(jīng)傳。即使是在“兩彈一星”元勛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
在公眾場合,朱光亞也是少言寡語,不茍言笑。看到他凝重的臉色、威嚴的劍眉,有人說他長得像“關云長”,對他愈發(fā)感到神秘莫測。
外國人最早注意到他,是20世紀70年代。當時,在中國新聞媒體上,錢學森、朱光亞的名字總是連在一起。美國《紐約時報》因此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錢學森之后的那個人》。
那個人是誰?美國人在猜……
其實,兩個名字的排序已經(jīng)暗含“天機”——如果把中國的戰(zhàn)略核武器比作一把“槍”,這兩位科學家珠聯(lián)璧合:錢學森是研制“槍”的,負責導彈;朱光亞是研制“彈”的,負責核武器。
核武器,利用能自持進行的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
翻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首頁上這48個字的定義,就是朱光亞撰寫的。
朱光亞,是中國首枚原子彈研制的技術總負責人,是中國核武器研究領域公認的“眾帥之帥”。
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篇2
朱光亞(1924~2011年),湖北武漢人,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yè)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現(xiàn)吉林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物理學并組織籌建物理學研究所。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朱光亞是中國核科學事業(yè)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多年來,他始終處于我國核武器發(fā)展科技決策的高層。在核武器技術發(fā)展的每一個重要關鍵時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決心,無論是發(fā)展方向的抉擇和決策,還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試驗關鍵技術問題的決策,他都起到了主導作用,為中國特色核武器事業(yè)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大會上,朱光亞與其他22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是我國科技界的至高榮譽。
朱光亞被評為2011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在頒獎盛典上,組委會給朱光亞的頒獎詞:
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的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的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2004年12月,編號為10388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朱光亞逝去了,但這顆星和他的精神將永耀蒼穹。
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篇3
朱光亞自幼便展現(xiàn)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過人的天賦。在求學之路上,他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眾人眼中的學霸。在中央大學物理系,他的成績更是出類拔萃,考試常常滿分,讓同學們驚嘆不已。就像一顆正在積蓄能量的新星,等待著綻放光芒的那一刻。后來,朱光亞踏上了美國的求學之旅,在密歇根大學,他深入鉆研實驗核物理,這個與“原子彈之夢”最接近的領域。在這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成績優(yōu)異得讓教授都對他的考卷贊不絕口,聲稱“看起來是享受”。
然而,盡管美國有著先進的科研條件和優(yōu)渥的生活,但朱光亞心中始終牽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朱光亞那顆熾熱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牽頭組織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吁同學們回國報效祖國。這封信猶如一顆火種,點燃了留學生們的愛國熱情。不久后,朱光亞毅然放棄了美國的一切,登上了回國的輪船,開啟了他為祖國核武器事業(yè)奮斗的征程。
回國后的朱光亞,迅速投身到了新中國的核武器研究工作中。當時的中國,核武器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技術人員專業(yè)知識不足,設備匱乏,但朱光亞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帶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科技工作者,從零開始,一點點探索,一步步前進。
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篇4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中國核科學事業(yè)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1950年獲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博士學位,并于當年回國;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6月入伍。朱光亞是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曾參與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試驗和研制,后又相繼組織實施了核電站籌建、核燃料的生產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fā)計劃,并參與了“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還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yè)和國防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朱光亞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還曾獲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朱光亞是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組織實施了核電站籌建、核燃料的生產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fā)計劃,參與了“863 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在我國科技界、教育界特別是國防科技戰(zhàn)線享有崇高威望。五十春秋嘔心瀝血,畢生奉獻功勛卓著,他被譽為“科技眾帥之帥”。朱光亞歸國抉擇的“無悔”、鑄造核盾的“無畏”、戰(zhàn)略決策的“無惑”、科學精神的“無瑕”、人生境界的“無我”,這“五無”集中體現(xiàn)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也生動詮釋了“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內涵。
朱光亞中國兩彈之父事跡篇5
朱光亞(1924—2011),湖北省武漢市人。核物理學家。1941年考入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1942年轉入西南聯(lián)大,1945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獲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后任教于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后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協(xié)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等。
朱光亞曾經(jīng)說過:“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1955年,新中國決定發(fā)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yè),朱光亞從東北調回北京,開始培養(yǎng)我國第一批原子能專業(yè)人才,他們后來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核事業(yè)的骨干力量。1959年6月,蘇聯(lián)單方面撕毀與我國簽訂的有關協(xié)定,撤走專家,我國原子彈科研項目被迫停頓。黨中央決定“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委托錢三強挑選一位“科學技術帶頭人”,錢三強推薦了朱光亞。只有35歲的朱光亞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重擔,從此做起了他這一輩子主要做的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朱光亞是中國核武器研制和國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在核反應堆研究中,領導設計建成輕水零功率裝置,并開展堆物理試驗,跨出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第一步。主持編寫的《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制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原子彈研制最早的一份綱領性文獻。他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后參與組織秦山核電站籌建、國防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工作,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