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

| 徐球

黃緯祿是為中國航天事業(yè)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黃緯祿的事跡大家想了解哪些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5年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

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1)

上世紀70年代初,為研發(fā)中國的潛地導彈,幾百位建筑工人在祖國的黃土高原上正熱火朝天地建造著能模擬潛艇水下發(fā)射條件的“陸上水池”。

擔綱技術總負責人的黃緯祿從北京風塵仆仆趕到工程現(xiàn)場詳細查看,隨著對工程的深入了解,他的疑慮越來越大:原來,按照外國模式,潛地導彈在上艇前必須經過陸上水池試驗,但團隊經過充分論證后發(fā)現(xiàn),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擬水下環(huán)境,耗巨資建設這樣一個工程,有沒有必要?

當時,擺在黃緯祿面前的研制條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無其他辦法。

“我們的科研經費是人民節(jié)衣縮食省出來的,國家底子薄,我們要為國分憂,在不降低指標性能、不延長研制周期的情況下,能節(jié)省一點就節(jié)省一點?!北Фㄟ@樣的念頭,黃緯祿和同事們從科學性和經濟性出發(fā),對導彈的試驗流程再次進行深入論證,并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建議:取消陸上水池試驗,利用南京長江大橋搞模型彈投放試驗!

此言一出馬上引起了轟動。研討會上,黃緯祿慎重地闡述了詳細方案,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聽后拍案叫絕。最終,黃緯祿的“金點子”得到批準,陸上水池建設被取消。此舉不僅為國家節(jié)省了上億資金,還縮短了潛地導彈的研制周期。

1970年7月的一個夜晚,南京長江大橋突然宣布戒嚴,潛地導彈的模型彈試驗在酷暑中如期開始并終獲成功。與國外同類型號相比,黃緯祿等人提出的“臺、筒、艇三步走”試驗程序“又快又省”,開創(chuàng)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潛地導彈試驗新路。

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2)

1936年8月,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無線電專業(yè)。英國工業(yè)協(xié)會和國民政府教育部共同選拔留英實習進修生,學校將黃緯祿推薦給教育部

于是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無線電專業(yè),獲得碩士學位,他是中國最早從事無線電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

1947年10月,畢業(yè)回國的黃緯祿來到上海,到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研究所從事研究。兩年后,無線電研究所從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獨立出來,改稱為上海電工研究所。1952年10月,上海電工研究所遷入北京,與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合并,成立了電信技術研究所,黃緯祿擔任保密通信研究室主任。

他在電信技術研究所期間,解決了測速儀、頻率儀、便攜式保密機、復式保密機的研制與生產問題。1954年,他被推選為北京市為建設新中國有特殊貢獻的十位英雄人物之一

1970年7月,我國決定開始研制固體潛地導彈。在南京長江大橋附近進行全尺寸模型彈水下沖擊試驗時。黃緯祿組織參與了試驗的全過程。在沒有任何遮攔的露天作業(yè)現(xiàn)場,烈日的暴曬使模擬彈殼內的溫度上升到了五十攝氏度左右,殼體內空間十分狹窄,膠黏劑還揮發(fā)出刺鼻的氣味,在密不透風的殼體內,工作環(huán)境異常艱苦。

技術人員個個光著膀子,穿著短褲,彎腰蹲在殼體內操作,不到五分鐘就汗流如注,每十分鐘必須換人。第三輪換人時,年逾半百的黃緯祿堅持進入殼體作業(yè),剛進去幾分鐘他就大汗淋漓,但他卻笑著說,我要和大家一起接受“烤”驗。

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3)

20世紀40年代初,20多歲的黃緯祿在中央大學求學和畢業(yè)后的社會經歷中,看到了祖國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下風雨飄搖,抱定了“科學救國”的志向。

1957年,在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五院,黃緯祿開始了他的“導彈人生”。中國導彈的研制是從仿制開始的。但正當仿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蘇聯(lián)單方面撕毀協(xié)議,撤走了全部專家。黃緯祿和他的戰(zhàn)友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黃緯祿擔當起了導彈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tǒng)負責人的重任。中國研制導彈的基礎是一窮二白,一切必須從零開始。首枚導彈運往基地前,黃緯祿和戰(zhàn)友們在午夜燈火通明的生產車間里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重新仔細檢查,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廠房里,他們對每一個電路單元都進行了反復的調試。

他們要向世人證明,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導彈來。1960年11月,中國仿制的第一枚導彈——“1059”(東風一號)發(fā)射成功,實現(xiàn)了我國軍事裝備史上導彈零的突破!1964年6月,東風二號導彈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翻開了我國導彈發(fā)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由導彈運載發(fā)射的原子彈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中國導彈研制試驗成果震驚了世界!

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4)

幼年的黃緯祿,生活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手制竹蜻蜓是其為數(shù)不多的玩具。一次,望著飛來飛去的竹蜻蜓,他突發(fā)奇想:如果很多個竹蜻蜓一起組成“飛彈”,在下面綁上“炸彈”,不就能飛過去炸死敵人么?

兒時的夢想遙不可及,但在異國他鄉(xiāng),他親眼見到了真的飛彈。

上世紀40年代,英國繳獲的德國V-2導彈在倫敦博物館展出。

黃緯祿頭一次見到這個大家伙。他圍著導彈轉了一圈又一圈,攥緊拳頭,目光如炬:“假如我們國家有這個,也不至于被人家欺負得這么苦!”

此后,黃緯祿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開啟了“導彈人生”。作為技術負責人,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東風一號、東風二號導彈控制系統(tǒng)的技術難關,成為該領域“泰斗級”人物。

誰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動亂,讓黃緯祿被迫“靠邊站”。

無論發(fā)生什么,他都不愿離開自己最熱愛的導彈!他把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抄錄在自己的本子上:

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v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

那段艱難歲月,黃緯祿忍辱負重,每天堅持到工作現(xiàn)場,給大家倒茶水、送儀器、干雜活、做記錄,以便多接觸技術工作。做記錄時,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問題帶回家偷偷演算,再把結果告訴當時有發(fā)言權的年輕人。

黃緯祿中國航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5)

上世紀70年代初,為研發(fā)中國的潛地導彈,幾百位建筑工人在祖國的黃土高原上正熱火朝天地建造著能模擬潛艇水下發(fā)射條件的“陸上水池”。

擔綱技術總負責人的黃緯祿從北京風塵仆仆趕到工程現(xiàn)場詳細查看,隨著對工程的深入了解,他的疑慮越來越大:原來,按照外國模式,潛地導彈在上艇前必須經過陸上水池試驗,但團隊經過充分論證后發(fā)現(xiàn),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擬水下環(huán)境,耗巨資建設這樣一個工程,有沒有必要?

當時,擺在黃緯祿面前的研制條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無其他辦法。

“我們的科研經費是人民節(jié)衣縮食省出來的,國家底子薄,我們要為國分憂,在不降低指標性能、不延長研制周期的情況下,能節(jié)省一點就節(jié)省一點?!北Фㄟ@樣的念頭,黃緯祿和同事們從科學性和經濟性出發(fā),對導彈的試驗流程再次進行深入論證,并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建議:取消陸上水池試驗,利用南京長江大橋搞模型彈投放試驗!

此言一出馬上引起了轟動。研討會上,黃緯祿慎重地闡述了詳細方案,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聽后拍案叫絕。最終,黃緯祿的“金點子”得到批準,陸上水池建設被取消。此舉不僅為國家節(jié)省了上億資金,還縮短了潛地導彈的研制周期。

1970年7月的一個夜晚,南京長江大橋突然宣布戒嚴,潛地導彈的模型彈試驗在酷暑中如期開始并終獲成功。與國外同類型號相比,黃緯祿等人提出的“臺、筒、艇三步走”試驗程序“又快又省”,開創(chuàng)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潛地導彈試驗新路。

26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