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
鄧稼先科學家事跡同學們進行過了解嗎?鄧稼先為什么能取得兩彈一星功勛的成就?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5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篇1)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懷寧,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社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美術史家、藝術理論家,與同時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并稱為“南宗北鄧”。鄧以蟄一生淡泊名利,從不以權威自居。他曾居住的北京四合院中,懸掛著“松風水月”四個大字。鄧以蟄以此橫幅提醒自己與家人,為人當如松風那樣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潔。由于親身經歷清朝腐敗、軍閥混戰(zhàn)、列強欺凌的時代,鄧以蟄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中華民族的振興,祖國的強盛”。他鼓勵當時尚未成年的鄧稼先:“稼兒,為了祖國的強盛,你要立志學科學,將來報效國家?!编嚰诓回撍蔀榱藞笮ё鎳?,為國奉獻的科學家。
作為父親視孩子如掌上明珠,但是在一些問題上他卻選擇了“不作為”。女兒鄧志典還不到十五歲時,就到了內蒙古建設兵團。一個女孩,獨自離開家,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鄧志典到內蒙古后,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一干就是四年。期間,一次核試驗完成之后,鄧稼先放棄了回北京休息的機會,坐了幾天幾夜火車,又步行二十幾里去看望女兒。他給志典帶去了幾聽肉罐頭,那是他在戈壁灘上節(jié)省下來的營養(yǎng)品,看著女兒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絲苦澀。以鄧稼先的“國寶”身份,可以有很多辦法把女兒接回來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的女兒是研究所中最后一個按政策回到北京的?;爻呛螅镜湓谝患移ぜS當了一名普通的制作工人。
鄧稼先注意在品德上教育孩子。鄧志典去美國讀研究生前的一天,鄧稼先突然問她:“你看過《走向深淵》這部電影么?”這是一部取材于真實事件的影片,講述女大學生阿卜萊在歐洲求學期間,因貪圖享受被情報機關所利用,并將她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拖下水的故事。這個時候,父親提起這部電影,女兒立刻明白了:“爸,我不會的?!编嚰谙扔米詈唵螛闼氐姆绞浇逃约旱暮⒆印?/p>
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篇2)
1924年,一個春風和煦的早晨,鄧稼先在安徽懷寧的一個書香門第誕生。他的父親鄧以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曾在北大和清華等知名院校擔任哲學系主任。家中共有四個孩子,鄧稼先排行第三。童年的他,隨母親和姐姐來到北京,開始了他的幸福生活。
在北平崇德中學的校園里,年輕的鄧稼先展示了他的學術才能。他的父親雖為哲學家,但鄧稼先的興趣卻在于理科,特別是數理化。他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這一時期,他還結識了日后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這段友誼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鄧稼先的學習生活被迫中斷。盡管如此,他的求知欲望并未減弱。戰(zhàn)爭的硝煙下,他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于民族復興的重要性。1941年,他考入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開始了他對物理學的深入研究。在西南聯(lián)大的校園里,鄧稼先不僅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yè),還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決定繼續(xù)深造。他拒絕了安逸的教師生活,選擇去美國進一步學習,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將來回國為祖國的科技發(fā)展貢獻力量。
1947年,鄧稼先遠赴美國,進入了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在那里,他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學業(yè),不到兩年就獲得了博士學位,被稱為“娃娃博士”。他的聰明才智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盡管面對吸引人的條件,他依然選擇回國。1950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許多海外學子紛紛回國,鄧稼先也乘坐“威爾遜總統(tǒng)號”輪船,回到了夢寐以求的祖國懷抱。他帶回來的不僅是尼龍襪子這樣的小禮物,更重要的是他的核物理知識。
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篇3)
在許鹿希的記憶中,自從接受研制原子彈任務后,鄧稼先幾乎沒有休過探親假。從1958年他被調去搞原子彈,到1986年他去世,前后28年間他們聚少離多。后來在鄧稼先逝世以后,許鹿希才了解到,鄧稼先被調去搞核武器研究的時候,核武器研究院這一帶滿眼還是一片高粱,他們就是在這一片高粱地里開始了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最初我國建立的核武器研究基地是鄧稼先領著他挑選來的大學生們,砍高粱、平地、砌墻,在北京郊外建起的。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
鄧稼先走馬上任的時候,手下只有2個人,后來又陸續(xù)補充了20多個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那個時候剛分來的大學生雖然住的地方沒有暖氣,又特別潮濕,沒有休息日,整天看書、做研究,但是,那些年輕人仍然很興奮,他們認為,一出學校門,國家就讓他們搞原子彈,是多么信任他們。特別是在建造接收原子彈教學模型的房子時,這些年輕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著。工地上,醒目地寫著一幅大標語:“曬黑了皮膚,煉紅了心?!?/p>
那個時候,鄧稼先帶著這批年輕人勞動。鄧稼先經常拿著飯碗過來,把菜放在地上,跟年輕人一邊吃飯一邊聊天。食堂為了改善伙食,養(yǎng)了幾只雞,結果小雞過來把他的菜給吃了,他一回頭,說菜沒有了,年輕人就撥一點給他吃。那里只有一個小棚子,只能容納炊事員在里面炒點菜,燒點飯,干活的人都在外面吃飯。不久,研制基地就遷到了青海的金銀灘和新疆羅布泊。
1959年3、4月間,核基地部隊進入新疆。在沙漠深處,為了盡快找到場地,勘探大隊和水文地質隊在搞點測繪。他們注意到,孔雀河至北山60多公里,東西長100公里,地勢平坦,海拔1000米。地質是沖擊土,有些地面是戈壁,施工筑路,就地取材很便利。站在這里,基地司令員張?zhí)N鈺對和他一起來選場地的政委常勇、副司令員張志善說:“這里真是個好場子。”
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篇4)
他,是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他,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他,是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把中國國防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他,叫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氫彈之父”,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科學家。今天,我們?yōu)槟v述鄧稼先用生命詮釋中國脊梁的故事。
歷史不會忘記,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的困難局面,26歲被稱為“娃娃博士”的鄧稼先放棄了國外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和200多位專家學者于1950年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懷抱。一到北京,他就同自己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到了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中去,開啟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1958年的秋天,是鄧稼先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劉杰找到他,透露“國家要放個大炮仗”,詢問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絕密工作。
鄧稼先絲毫沒有猶豫,義無反顧地同意了。那一晚,他對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薄罢{哪?”“不能說?!薄案缮?”“也不能說?!薄拔腋阃ㄐ?”“不行?!编嚰谙日f,“我今后恐怕照顧不了這個家了,這些全靠你了”,“我的生命從此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如果能做好這件事,我死也值了。”一紙調令,不知歸期,不知去向,不知做什么,鄧稼先告別妻子、離開四歲的女兒和兩歲的兒子,獨自一人走進茫茫戈壁灘。那一天起,接到秘密任務的他從眾多好友的視野里隱去,鄧稼先的名字從學術刊物中消失,整整28年。
“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959年8月,在失去外援的情況下,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以卓絕的勇氣和驚人的毅力,克服了資料少、設備差、時間短、環(huán)境惡劣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繼續(xù)著“爭氣彈”的研制工作。由于條件艱苦,他們不得不使用算盤,來推理、計算原子理論。為了演算一個數據,一日三班倒,常常是通宵達旦,一次就是一個多月。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他都著急地說:“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鄧稼先不僅在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xiàn)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一次爆炸失敗,他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最后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也就是這次事故,使得鄧稼先受到嚴重的核輻射。
關于鄧稼先的科學家事跡(篇5)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北京的大街上擠滿了搶著買《人民日報》號外的人,大家奔走相告,感覺揚眉吐氣。
幾天后,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到許德珩家中做客。許德珩興奮地問:“是誰有這么大的本事,把原子彈搞了出來?”嚴濟慈笑著說:“嘿,你還問我,去問你女婿呀!”
“那句話等于捅破窗戶紙了。”許進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祖父許德珩給全家人立下規(guī)矩,鄧稼先到家里來,誰也不能問他工作方面的事情。
直到如今,許進再怎么努力在記憶中搜索,想找到姑爹當年話語中可能露出的“破綻”,也“只有兩次,似乎跟他的工作稍微沾一點兒邊”。
一次,是鄧稼先跟許進閑聊,說“大家叫我福將,我是甲子年生的,甲是天干之首,子是地支之首,所以我是福將”。許進一頭霧水,不明白姑爹說的“福將”是什么意思。直到鄧稼先去世后,關于他的貢獻解密,許進才恍然大悟,原來1964年到1986年這22年中,中國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其中15次是鄧稼先負責并親自在現(xiàn)場指揮的,次次成功,同事們因此稱他為“福將”。
“所謂的‘福將’并不是說他多么幸運,全都是用巨大的努力換來的?!痹S進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感慨道:“每次核試驗起爆之前,姑爹作為技術負責人都要簽字,他的手都是抖的,手心冰涼,渾身冒汗,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另一次“沾邊”發(fā)生在恢復高考后。鄧稼先也是跟許進聊著天,突然陷入沉思,自顧自地嘀咕:“我們基地太苦了,有些同事們更苦,他們的孩子要是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啊?父輩已經為國家奉獻了一生,可不能把孩子們耽誤了……”許進一臉迷??粗玫鶓n心的樣子,不知道他說的“基地太苦”是什么意思。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刊登文章《兩彈元勛——鄧稼先》。此刻,許進和家人們才同全中國的人們一起,終于知道了姑爹藏在心底28年的“秘密”?!肮霉靡恢笔詹刂翘靾蠹埖膹陀〖?5天之后,姑爹就與世長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