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

| 吳澤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1】

熱愛黨 熱愛祖國 熱愛社會主義

雷鋒的父親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毒打成殘疾至死,哥哥和弟弟在苦難中夭折,母親遭地主凌辱后含恨自盡,他自幼受盡舊社會的壓迫,是黨和人民把他從苦難中解救出來。

雷鋒對黨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時刻聽黨的話,堅決按黨的指示辦事,堅定不移地跟黨走。他把毛澤東著作看成“糧食”、“武器”、“方向盤”,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認真改造世界觀,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他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chǎn)主義,把黨比作母親,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屬于黨和人民的。

“為了黨,愿灑盡鮮血,永不變心”“對黨、對人民要忠誠老實,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是雷鋒給我們留下的名言。

服務人民 助人為樂

雷鋒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始終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對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總是把方便讓給別人,甘當革命的“傻子”。

從幫助戰(zhàn)友學文化、學技術到給不認識的群眾買車票,從冒雨送老人回家到帶病堅持抗洪搶險,從雨夜用棉被搶蓋工地水泥到春節(jié)主動去候車室為旅客服務,他時時處處都以黨、人民和祖國的利益為重,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群眾贊譽“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別人生活的更美好?!薄拔一钪?,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

”這種服務人民、大公無私、助人為樂、大愛無疆的崇高境界,是雷鋒一生中最突出、最動人、最完美的主旋律。

干一行愛一行 專一行精一行

雷鋒總是把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與做好本職工作結(jié)合起來,“對待工作像夏天一樣的火熱”,甘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黨把自己擰到哪里,就在哪里閃閃發(fā)光”,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在望城縣委當公務員,他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在團山湖農(nóng)場他只用了一周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在鞍鋼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8次被評為標兵,5次被評為紅旗手,并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光榮稱號;參軍后,他多次立功,被評為節(jié)約標兵和模范共青團員,參加了原沈陽軍區(qū)首屆團代會,當選為撫順市第四屆人大代表。雷鋒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的人生,就在于他有一種對革命工作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和愛崗敬業(yè)、愛軍精武的崇高精神。

銳意進取 自強不息

雷鋒既是一個踏踏實實的實干家,又是一個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造者。他每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都能很快適應,成為行家里手,得益于他有一種刻苦學習、勤于鉆研的勁頭和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

雷鋒駕駛抗美援朝時期蘇聯(lián)生產(chǎn)的嘎斯51型汽車,是全連有名的“耗油大王”,節(jié)油運動中誰也不愿意開。雷鋒主動要求開這輛車,他翻閱許多專業(yè)書籍,請教許多行家里手,不僅安全行車2.6萬公里,還把“耗油大王”改造成“節(jié)油標兵車”。

他還針對連隊缺少教練車的現(xiàn)狀,帶領戰(zhàn)友們做了一個模擬汽車駕駛臺,被推舉為技術學習小組長。正是憑著這種善于擠、善于鉆的“釘子”精神,雷鋒很快成長為崗位上的標兵。

艱苦奮斗 勤儉節(jié)約

雷鋒在工作上向積極性高的同志看齊、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一雙襪子補了一層又一層,穿了多年不舍得丟掉;當兵幾年連香皂都沒用過;每月6元津貼費,除了留下交團費、黨費、買書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全部存到儲蓄所。

雷鋒有一個用破木板釘成的“節(jié)約箱”,把撿來的破銅爛鐵、廢螺絲釘?shù)确旁诶锩?,需要時取出,不用的廢物就拿去賣了,賣回的錢全部交公。他在工地運水泥時,利用業(yè)余時間把撒在車上的水泥掃起來,不到兩個月就積攢了2千多斤。他不僅自己生活十分節(jié)儉,還經(jīng)常把別人扔掉的廢牙膏皮撿回來,集中到一起賣掉,用這些錢買來文具送給小學生。

雷鋒是在人民軍隊這個“大學?!薄按笕蹱t”培養(yǎng)鍛造出來的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半個多世紀以來,雷鋒的事跡激勵了無數(shù)人扎實工作、奮力拼搏、開拓進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業(yè)績。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2】

“鐵人”王進喜,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大慶會戰(zhàn)時期的“五面紅旗”之一,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優(yōu)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

王進喜干工作一貫積極努力,有一種爭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進喜首先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1959年創(chuàng)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于舊中國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同年,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建國10周年大慶的國慶觀禮。

在參加群英會期間,他看見北京街頭因缺油而背上煤氣包行駛的汽車,從內(nèi)心里感到歉疚。聽說我國東北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他 “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提出申請參加大慶石油會戰(zhàn)。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趕奔大慶。到薩爾圖以后,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diào)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最高紀錄是多少?”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fā)出的鉆機運抵薩爾圖。可當時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60多噸重的鉆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面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準干,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鉆機化整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鉆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xù)苦干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xiāng)家,一次都沒去睡過。房東趙大娘看見王進喜這樣拼命地干,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會戰(zhàn)領導小組做出決定號召全油田職工“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

王進喜文化不高,但愛讀毛澤東的書。他說:“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澤東?!蓖ㄟ^認真學“兩論”,他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主要矛盾?!币_鉆了,但因當時水管線沒接通,罐車又少,供水不足。王進喜就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保證薩55井開鉆。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說過不止一次的話。他時時刻刻都在實踐著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鉆后,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鉆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xù)指揮放下架子、搬家。隊友把他送進醫(yī)院,他又從醫(y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鉆到約700米時,突然發(fā)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們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jīng)全隊工人奮戰(zhàn),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鉆機和油井。

1960年7月28日,會戰(zhàn)工委做出《關于開展學習“王、馬、段、薛、朱”運動的決定》,王進喜被樹為大慶會戰(zhàn)的“五面紅旗”之一。

1965年王進喜任鉆井指揮部副指揮。他說:“我當了干部,仍然是個鉆工”。堅持深入基層,堅持參加生產(chǎn)勞動,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他依然保持著“跑井”的老習慣,到現(xiàn)場去解決生產(chǎn)、技術和后勤服務等問題。他自己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而對職工家的生活格外關心。凡是職工的住房、用水、交通、孩子入學、傷病醫(yī)療大事小情都親自過問,幫助解決困難,為人民群眾操盡了心。為解決孩子們就近入學,還親自當校長辦起一個“葦棚小學”。這所學校后來發(fā)展成“鐵人小學”“鐵人中學”。他說:“我從小放牛。牛吃草,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愿意為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痹跇s譽面前,王進喜一直謙虛謹慎。他說:“成績完全屬于黨,我們小本上只能記差距?!?/p>

“_”期間,油田事故不斷,出現(xiàn)“兩降一升”的嚴重局面時,王進喜同幾個老工人商量,給周總理寫信,反映油田情況,為周總理批示“大慶要恢復‘兩論’起家的基本功”提供了依據(jù)。

王進喜經(jīng)常說:“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發(fā)展我國的石油工業(yè)?!睘榱藢崿F(xiàn)這一終生理想,為了改變我國石油工業(yè)落后面貌,王進喜在長達30多年的與艱難困苦斗爭中,積勞成疾,患上晚期胃癌。為了解決王進喜的困難,組織上給他一些補助。他都一筆筆地記上賬,保存在枕頭下,臨終前好交給組織,為人民鞠躬盡瘁,為自己不取分毫。

1970年11月15日,終因醫(yī)治無效,王進喜與世長辭,終年僅47歲。

王進喜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yè),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3】

人民戰(zhàn)士,在關鍵的時刻,在人民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刻,能否臨危不懼,舍身為人,是人民戰(zhàn)士生存價值的試金石。王杰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之歌。

王杰入伍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培養(yǎng),處處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工作,奮發(fā)向上,勇于吃苦,樂于奉獻。曾兩次榮立三等功,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能手。

還是讓我們看一看王杰1965年5月1日的日記吧——“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边@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實寫照。

1965年7月,王杰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幫助民兵地雷班進行埋、排雷和爆破訓練。每天他都要反復對民兵進行安全要領教育與投擲技巧教育,和民兵一起摸爬滾打,開展訓練。

7月14日上午,王杰在組織民兵進行訓練時,現(xiàn)場突然出現(xiàn)了意外。當炸藥包即將發(fā)生意外爆炸的關頭,為了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臨危不懼,毅然撲向炸藥包,英勇犧牲,獻出年僅23歲的生命。

青山為之默哀,河流為之嗚咽。年輕的英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根據(jù)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現(xiàn),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

王杰的事跡,很快流傳開來。王杰的名字像春風一樣吹遍中華大地!王杰犧牲的地方更是掀起了一股王杰熱。以王杰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學”、“王杰小學”、“王杰醫(yī)院”、“王杰儲蓄所”等在徐州紛紛出現(xiàn)。王杰生活的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華固村改名為“王杰村”。

1965年11月,原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等分別發(fā)出通知,要求廣泛開展學習王杰互動。人民的厚愛,歷史的厚托,使“王杰班”的戰(zhàn)士們感到無上的光榮。40多年來,王杰生前所在連始終高舉王杰這面旗幟,把“兩不怕”精神作為連魂,不斷取得輝煌成績。連隊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3次、三等功10次、連續(xù)7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連,連續(xù)13年被軍區(qū)、集團軍表彰為基礎建設標兵連隊。“王杰班”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23次。

王杰用生命譜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瑰寶,在一代代華夏兒女中傳承。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4】

焦裕祿,男,漢族,中共黨員,1922年8月出生,山東淄博人。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一個貧苦家庭,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日偽統(tǒng)治時期,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于1943年秋天逃出虎口。因生活所迫,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胡姓地主家扛了兩年工。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家鄉(xiāng)。當時那里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我們黨已經(jīng)在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zhàn)斗。

焦裕祿于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他正式參加了縣區(qū)武裝部的工作,在當?shù)仡I導民兵堅持游擊戰(zhàn)爭。后調(diào)到山東渤海地區(qū)參加過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擔任組長。

解放戰(zhàn)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擔任過副區(qū)長、區(qū)長、區(qū)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后又先后調(diào)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1953年6月,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調(diào)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參加工業(yè)建設,在這個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一年多。1962年6 月,為了加強農(nóng)村工作,焦裕祿又調(diào)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

1962年蘭考“三害”肆虐,糧食產(chǎn)量下降到歷史最低,畝產(chǎn)只有43斤。當時的情況是災荒壓頭,人口外流,干部發(fā)愁。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封地委想到了不怕苦,能打硬仗的焦裕祿,他臨危受命調(diào)任蘭考縣縣委書記。組織上明確告訴他:蘭考是全區(qū)最苦、最窮、最困難的縣,要他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最嚴峻考驗的準備。面對蘭考的三個“最”,焦裕祿沒有半點猶豫,他堅定地表示: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

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qū)遭受連續(xù)3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chǎn)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他從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jīng)常鉆進農(nóng)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chǎn)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xiàn)在群眾的面前 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jīng)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xiāng),直至被強行送進醫(yī)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钪覜]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委追認焦裕祿同志為革命烈士。1966年2月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播發(fā)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2月7日,長篇通訊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全文發(fā)表,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第一次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高潮。

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了焦裕祿同志的二女兒焦守云。1990年6月15日,_為華夏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焦裕祿》題寫書名。1990年,穆青、馮健、周原三位記者重訪蘭考。于7月9日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通訊《人民呼喚焦裕祿》。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第二次學習焦裕祿精神的熱潮。1991年2月9日,_同志親自來到焦裕祿紀念館并題詞:“向焦裕祿同志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94年5月14日,在焦裕祿逝世30周年之際,_同志專程來到蘭考,參加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新館落成暨焦裕祿銅像揭幕儀式并發(fā)表了重要講話。

2009年4月1日,_參觀了焦裕祿紀念館并會見了焦裕祿親屬。2014年3月17日,_對焦裕祿精神進行了精確概括:“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lián)Q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5】

“站崗打手勢是交警的基本功,練好了是一輩子的事,練不好也是一輩子的事?!?/p>

這句話,是孟昆玉剛參加工作時候師傅的叮囑,如今,已經(jīng)成了孟昆玉的口頭禪。

2009年的夏天,中國政法大學幾名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把孟昆玉在路口指揮疏導交通、處理違法案件、服務群眾的執(zhí)勤執(zhí)法視頻傳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的網(wǎng)友還把孟昆玉與影視明星黃曉明飾演的一個交警角色進行了視頻混剪、比對,并冠以北京“最帥交警”的名號,一時間,孟昆玉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交警”。

但別看孟昆玉那時指揮交通已經(jīng)游刃有余,其實上崗第一天的遭遇讓他十分尷尬,和平門路口,地處繁華路段,單位多、學校多、商業(yè)網(wǎng)點多、公交線路多,疏導任務非常艱巨。站在車水馬龍的路口中間,耳邊全是嗡嗡的汽車噪音,孟昆玉指揮車輛時手忙腳亂,路口很快就亂了。汽車鳴笛聲、司機行人的埋怨聲此起彼伏,孟昆玉不記得當天自己是怎么走下崗臺的。

可作為一名“80后”,孟昆玉有韌勁兒、用巧勁兒。那會兒,孟昆玉站的是固定崗,一班崗仨小時,在早晚高峰的路口中間滿負荷地打手勢,不停地指揮疏導,但下崗后,他還給自己“加碼”,在師傅的指導下,苦練交警手勢。久而久之,習慣成了自然,動作也愈加嫻熟標準。

光有標準的手勢還不夠。隨著北京交通流量的不斷增長,和平門的公交車線路越來越多,很多乘客找不到車站,便向正在路口中間執(zhí)勤的孟昆玉問路。“一天下來問路的人能有上百人。行人橫穿馬路不僅降低了路口的通行率,而且非常危險?!泵侠ビ裾f,他有時抬手給行人指路,引起了司機的誤解,差點停車或是轉(zhuǎn)彎,造成事故。

為此,孟昆玉想出了辦法,和同事制作了4塊公交線路指路牌,分別立在路口的四個方向,大大方便了群眾。他還設計制作了名片大小的停靠站示意圖卡片,方便了出租車司機停靠;開設微博,宣傳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為廣大網(wǎng)友答疑解惑。通過各種巧法子,孟昆玉讓和平門路口的通行能力提高了近15%。

2014年,孟昆玉調(diào)到了中心區(qū)交通支隊五中隊任中隊長,管界是祖國的心臟——天安門廣場。一年365天,每天兩次,孟昆玉和戰(zhàn)友們守護著五星紅旗的朝升暮降。作為警隊的帶頭人,為確保五星紅旗每日都能準時和太陽一起升起,起三更、睡半夜是孟昆玉工作的真實寫照。

為保證升旗勤務按時到崗到位,孟昆玉經(jīng)常準備三個鬧鈴作為保障,硬是把別人看來“非常態(tài)”的工作節(jié)奏,變?yōu)樗摹俺B(tài)”。他說自己是幕后英雄,當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帥氣的國旗護衛(wèi)隊時,孟昆玉和他的戰(zhàn)友們永遠都是鏡頭外的風景,但他很“驕傲”,他說:“將平凡的工作,重復一千、一萬遍,并且始終堅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平凡也會變得偉大”。

孟昆玉所在的五中隊管轄范圍地處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等長安街核心區(qū)域,重大國事外事活動特別多。精準疏導交通,在保證活動車輛安全、快速通過的同時,又要兼顧社會交通和諧運轉(zhuǎn),是他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孟昆玉帶領中隊民警徒步測算長安街一線距離,繪制“崗位說明書”,明確10種常規(guī)車速下的不同規(guī)模車隊通過路口的時間以及不同的疏導措施,科學控制活動車輛和社會車輛通行時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各項重大活動的交通疏導更是實現(xiàn)了“零失誤、零差錯”。

2016年,孟昆玉被任命為西城支隊府右街大隊大隊長。從“國旗衛(wèi)士”轉(zhuǎn)變成為“紅墻衛(wèi)士”,崗位變了,但守衛(wèi)政治核心區(qū)安全穩(wěn)定的職責使命沒有變。為了兌現(xiàn)“為黨中央站好崗”的莊嚴承諾,切實筑牢中南海周邊交通安全防線,他組織專門力量開展24小時交叉式視頻巡檢;每天安排警力開展交通秩序整治,凈化路面秩序;針對夜間等防控難點,建立了巡邏警力“巡更打點”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地區(qū)防控能力。

孟昆玉還堅持“以打促防”的管理思路,瞄準轄區(qū)交通堵點和停車秩序嚴管街開展常態(tài)化攻堅行動,特別是針對重點地區(qū)車輛,通過視頻巡檢、崗位聯(lián)動,有效提升管理效能。他所管轄的府右街地區(qū)是典型的老城區(qū),停車難始終是群眾關注的重點問題。他以管界秩序亂、停車難問題最為突出的佟麟閣路為試點,從“供需”兩端排查,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該地區(qū)“增設施、調(diào)單行”“解剛需、求共治”的停車管理方式,使該路段通行秩序進一步得到改觀,交通擁堵報警大幅下降,得到群眾的高度認可。

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孟昆玉還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參與市公安局、市總工會等單位組織開展的各類宣講活動。他參與錄制的“我是演說家——講述北京警察故事”專場節(jié)目,網(wǎng)絡點擊量超過1000萬次,持續(xù)向社會傳遞首都公安正能量,充分展現(xiàn)了北京警察良好形象。

一路走來,“最帥交警”孟昆玉的崗位在變、職務在變,始終不變的是從警的初心,堅守的永遠是警察的使命,拼搏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息,這樣的孟昆玉,最帥!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6】

林巧稚,福建廈門人,1901年12月23日生于廈門鼓浪嶼。她終身沒有婚育,卻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新生命,被稱為“萬嬰之母”。她稱自己是“一輩子的值班醫(yī)生”,而這位“值班醫(yī)生”,是中國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chǎn)科主任。

懷著平凡的愛做平凡的事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家庭,父親給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靈巧而天真。5歲的時候,母親因患婦科腫瘤病故,母親去世時痛苦讓她樹立了一個終生理想:懷著平凡的愛做平凡的事。林巧稚立志成為一名醫(yī)生,1929年,她成為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第一位畢業(yè)留院的中國女醫(yī)生,開始了54年的從醫(yī)生涯。

為了挑戰(zhàn)女性不能拿手術刀的偏見,為了那些對婦產(chǎn)科疾病一無所知的中國婦女,她毅然選擇了那時被許多人看不起的婦產(chǎn)科。在孕婦臨產(chǎn)的時候,林巧稚總是握著她們的手,幫她們擦去臉上豆大的汗珠。當時協(xié)和婦產(chǎn)科主任美國人惠特克不屑地說:“林大夫,你以為拉拉產(chǎn)婦的手,給產(chǎn)婦擦擦汗就能成為教授嗎?”而就是這一握手、一擦汗,讓病人無條件地信任、信賴她。數(shù)十年后,她成為了婦產(chǎn)科首屈一指的專家,仍會握著產(chǎn)婦的手,給她們擦擦汗。

2016年9月22日,82歲的劉燕給林巧稚寫了一封遲到52年的感謝信。信中這樣寫道:“人還沒進病房,笑聲先來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給我看看!’一位女護士將我剛剛出生的女兒從嬰兒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頭、滿心喜悅,不由得親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臉蛋?!碑敃r,劉燕剛剛痛失了丈夫,看到協(xié)和醫(yī)護人員對女兒的愛和關心,她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憧憬和希望。52年后,劉燕在電視上偶然看到關于林巧稚的報道,當年情境再次浮現(xiàn)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發(fā),于是,就有了這封遲到52年的感謝信。半個多世紀里,林巧稚親手接生了5萬多個孩子,許多父母給孩子起名為“念林”、“懷林”、“敬林”,以表達對她的敬愛和紀念。

七天七夜,成功搶救“新生兒溶血癥”患兒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婦的求助信:“我是懷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沒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發(fā)黃夭折的。求你伸出熱情的手,千方百計地救救我這腹中的嬰兒……”

新生兒溶血癥作出診斷并不難,但這種病當時全國沒有治愈的先例。林巧稚本可以拒絕,但她遍查資料,徹夜難眠,最后決定試一試。

孩子出生很順利,可是不到三個小時,就出現(xiàn)了全身黃疸,生理指標越來越糟。林巧稚冒著風險決定,給新生兒全身換血。換血開始,林巧稚先把聽診器在自己手心捂熱,再輕輕貼到嬰兒胸前,同時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輸血速度。終于,嬰兒的膚色由黃轉(zhuǎn)紅。她決定做第二次換血。三天后,第三次換血。

孩子全身黃疸明顯消退——成功啦!整整七天林巧稚沒有離開孩子身旁,大膽的判斷和精良的醫(yī)術讓這個嬰兒成為有記錄已來中國首例成功的新生兒溶血癥手術患者。

堅持“預防為主”,做中國婦女普查的先驅(qū)

林巧稚總是說:“醫(yī)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線,真正的第一道防線是在預防上,在對廣大正常生活中的婦女進行普查普治上?!?/p>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婦女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及疾病的調(diào)查,讓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負責組織了大規(guī)模子宮頸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帶領自己的團隊走門串戶逐人檢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使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時期,林巧稚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婦女宮頸涂片檢查,這種檢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價值。

“做一輩子的值班醫(yī)生”

林巧稚家里的電話一直放在床頭,醫(yī)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著電話等消息。她曾說過,“我的唯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我隨時隨地都是值班醫(yī)生”。

年逾古稀,她開始忘事,經(jīng)常忘記說過的話、安排過的事情,但只要涉及病人,卻又記得比誰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屬推開了婦產(chǎn)科辦公室的門,說道:“我想找個人,前天住進來的,不知在哪個病房。”有人回答說:“這里不是病房,你去護士站打聽。”那人剛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請你等一等?!彼蚵犃艘幌虏∪说哪挲g和病癥,立刻告訴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一點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腦血栓入院治療。纏綿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堅持參與《婦科腫瘤》的編寫。50余萬字的著作,濃縮了林巧稚畢生對婦科腫瘤的探索和研究,記載了她為醫(yī)學事業(yè)所盡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彌留之際,她仿佛又回到了緊張的手術臺前,喊道:“快拿來!產(chǎn)鉗,產(chǎn)鉗……”護士拿來一個東西塞在她手里,幾分鐘后,她的臉上露出了平靜安詳?shù)奈⑿?,“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這便是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這樣寫道:“她是一團火焰、一塊磁石。她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極其豐滿充實地度過的。”

最美奮斗者英雄事跡【篇7】

新中國成立以來,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華熱血青年。小說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成為年輕一代的偶像。盲人青年英雄史光柱,身殘志堅,頑強拼搏,是當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1984年4月28日凌晨,在邊境作戰(zhàn)中,史光柱同志在4次負傷、8處重傷、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帶領全排收復了兩個高地,勝利完成了戰(zhàn)斗任務,戰(zhàn)后被中央軍委授予“戰(zhàn)斗英雄”榮譽稱號。但他并沒有以功臣自居,沒有以英雄的稱號作為資本向人民伸手要些什么,而是用他那傷殘而又壯實的身軀,在生命的“制高點”上,不斷地超越著自己。

20多年來,他身殘志堅,依靠頑強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在198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史光柱唱著自己作詞的歌曲《小草》走進千家萬戶,并多次在全國作事跡報告,成為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心目中的杰出青年。他說:“中央軍委授予我戰(zhàn)斗英雄稱號,這個榮譽應歸功于黨和人民,歸功于集體,歸功于犧牲了的戰(zhàn)友。我只不過是高山上的一顆小草,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我和其他軍人一樣像一棵小草,為祖國母親增加一點翠綠?!?/p>

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進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yè),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

他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用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發(fā)表了大量詩歌、散文,出版了6部詩文集,在國內(nèi)外各種刊物發(fā)表詩歌散文數(shù)百篇,多次獲國家級文學獎,許多作品被俄、法、英等國翻譯并廣為傳播。詩集《我戀》獲得廣東省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背對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獲深圳大鵬文學獎,《眼睛》獲得國際新聞出版總署奮發(fā)文學進步圖書獎、云南第二屆文藝文學類一等獎。

多年來,他還拖著殘疾的身軀,堅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先后幫助千余名殘疾人重新燃氣生活的希望,獲得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4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