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蔣筑英事跡

| 劉慧

蔣筑英事跡

中國著名光學科學家

蔣筑英(1938年8月1日~1982年6月15日),浙江省杭州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范。1956年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年,考取著名光學家、長春光機所所長王大珩的研究生,后一直在該所從事光學傳遞函數(shù)研究工作。1982年6月,蔣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在成都逝世。終年44歲 。他去世后,聶榮臻、方毅、胡喬木等領導同志先后發(fā)表文章,呼吁各級部門要徹底肅清“左”的影響,真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從生活上切實關心他們,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人物生平

1938年出生于杭州市一個舊職員家庭。

解放后,他曾和其他孩子一樣在紅旗下幸福地成長。

1954年,他的父親因歷史問題被錯判勞改入獄,年僅15歲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壓力。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學習以報答祖國。

1956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在北大期間,學好專業(yè)課的同時還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門外語。由于家庭困難,蔣筑英靠助學金完成了學業(yè)。大學期間十個寒暑假,他有八個是在圖書館度過的。

1962年大學畢業(yè)前夕,母親來信催他回上?;蚝贾莨ぷ鳌JY筑英理解母親的苦衷,卻也知道中國最大的光學基地和最著名的光學科學家都在東北。他寫信說服了母親,來到長春,成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

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量裝置。以后又設計了中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和鍍膜要求,先后解決了國產(chǎn)鏡頭研制工作中的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他撰寫的《關于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對中國的電影電視事業(y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蔣筑英是中國光學界的優(yōu)秀人才。他在科學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鉆研,任勞任怨,在光學機械檢測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他那飽滿的進取精神和淡泊、坦蕩的高尚人格,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第四研究室代主任。在老一輩光學專家的指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下,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試裝置,建成了國內(nèi)第一流的光學檢測實驗室。他是一個在光學傳遞函數(shù)的計算、裝置、測試以及編制程序、標準化等方面的專家。

蔣筑英對待同志、榮譽和個人利益有著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風格。他掌握英、德、法、俄、日5門外語,翻譯了大量外國資料,但從不占為己有;研究所評職稱、分房子、提工資,他都多次主動讓給別人。

1982年6月,蔣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逝世于成都。死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國務院追授他為全國勞動模范。聶榮臻元帥稱贊他是“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導師王大珩很快看出,自己這個學生質(zhì)樸、正直、勤奮,并判定他是塊璞玉,經(jīng)過雕琢必然會放出奇光異彩。根據(jù)導師的指點,蔣筑英選定了光學傳遞函數(shù)這一開創(chuàng)性研究課題。1965年,他年僅26歲,便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量裝置,令日本學者大為驚奇不已。此后,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sh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就,先后解決了國產(chǎn)鏡頭研制工作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70年代,中國彩色電視的復原技術十分落后,導致顏色失真嚴重。蔣筑英就與導師王大珩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質(zhì)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蔣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決不了入黨問題,但他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堅定信念,沒有改變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二十年里,他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副研究員,一直無怨無悔、勤勤懇懇地工作。他雖無一官半職,卻十分關心群眾的疾苦,被稱為“不管部長”。1982年6月,在蔣筑英生命的最后四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試驗室,修好院里被破壞的柏油路面,幫助同事家里修理下水道,又忍著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飛抵成都的當晚,他就召集驗收組的人員開會直到深夜11時。次日一大早,他換乘兩次公共汽車,步行了三段路程到達某工廠,忍著病痛開展工作。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yī)院。醫(yī)生診斷他長期積勞成疾,患有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病、急性肺水腫等多種疾病。因搶救無效,他于6月15日下午5時3分去世,終年43歲。

個人經(jīng)歷

蔣筑英是中國光學界的優(yōu)秀人才。他在科學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鉆研,任勞任怨,在光學機械檢測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他那飽滿的進取精神和淡泊、坦蕩的高尚人格,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第四研究室代主任。蔣筑英對待同志、榮譽和個人利益有著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風格。他掌握英、德、法、俄、日5門外語,翻譯了大量外國資料,但從不占為己有;他幫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論文,可是發(fā)表時卻不讓提他的名字;他和別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學界的重視,被邀請出席學術會作報告時,他讓一起合作的同志去,把榮譽讓給別人;研究所評職稱、分房子、提工資,他都多次主動讓給別人。

蔣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他生前一再向黨組織提出申請,去世前不久所里已批準他填寫《入黨志愿書》。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根據(jù)他生前的表現(xiàn)和愿望,追認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經(jīng)長春市人民政府批準,其骨灰盒安放在革命公墓。

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名單

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

閔恩澤: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

方永剛:黨的理論傳播者

謝延信: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

鐘期榮、胡鴻烈: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

羅映珍:用愛心喚醒英雄的妻子

李劍英: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chǎn)犧牲的空軍飛行員,河南人

李麗:被稱為湖南張海迪的殘疾人

陳曉蘭:堅守醫(yī)德的醫(yī)生

孟祥斌: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

嫦娥一號研發(fā)團隊:特別獎(特別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

【頒獎詞】粗糙的手支起課桌,寬厚的背擋住風雨。有了愛,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zhì)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事跡】高淑珍,56歲,河北灤南縣司各莊鎮(zhèn)洼里村普通農(nóng)村婦女。她的兒子王利國4歲得了類風濕,落下殘疾,到上學年齡不能上學。高淑珍心疼兒子,想在家辦個小課堂。由于附近村莊也有些因肢殘不能上學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頭課堂”開講。老師是女兒王國光,5個孩子、4張課桌、2塊小黑板和借來的舊課本……高淑珍家里響起讀書聲。

“炕頭課堂”一開就是14年。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車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鍋飯。漸漸地,自行車接不過來,她一咬牙買了舊面包車。有兩個肢殘嚴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顛壞了,就一直抱懷里。再后來,為讓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讓孩子住在家里,免費吃住讀書。

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高淑珍為多掙幾個錢,每天天不亮就騎著自行車,馱著批發(fā)來的日用品趕集,一騎就是100多里地。有時下大雪沒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戶地賣。她說,“我一天出去掙十塊、二十塊,給孩子買點好吃的,我心里頭歡喜,騎著車子都有勁。”


4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