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蔣筑英事跡
蔣筑英事跡材料
蔣筑英,勇攀科技高峰的光學專家,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6年,蔣筑英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期間,他在學好專業(yè)課的同時還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門外語。1962年,蔣筑英大學畢業(yè)后來到長春,成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并選定了光學傳遞函數這一開創(chuàng)性研究課題。
1965年,年僅26歲的蔣筑英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此后,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就,先后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上世紀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的復原技術十分落后,導致顏色失真嚴重。蔣筑英與王大珩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汗水與辛勞。蔣筑英的妻子路長琴至今對他從未陪自己完整地休過星期日“耿耿于懷”。一到星期日,蔣筑英就讓路長琴帶著孩子去她的哥哥家玩,而他自己則早早就去了實驗室。
“有追求,頭勤、嘴勤、手勤、腿勤”,這是蔣筑英的同事史光輝對他的評價。在攻克變焦鏡頭技術難點的時候,由于這是當時國內第一次對這項技術進行攻關,因此,當所有技術攻關結束后,要把國內生產的儀器和日本的儀器進行對比檢測。蔣筑英做得非常仔細。結果發(fā)現,我國研制的鏡頭和日本的相比,傳遞函數質量差距不大,但是顏色偏紅,有點失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蔣筑英對所有數據逐一進行了分析,最后終于發(fā)現,他們使用的玻璃質量存在缺陷。這一發(fā)現非常重要,對以后的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蔣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決不了入黨問題,但他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堅定信念,沒有改變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常說:“一個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黨的事業(yè)是永存的?!彼麗蹘椭?,心里總是想著別人,很少想著自己。他總說:“我就是一塊鋪路石,我愿意別人踩著我順利走好人生之路。”
在利益面前,蔣筑英總是最后一個想到自己。所里蓋了一個小樓,當時分給蔣筑英一套,但是他三番五次找到所里,說還有比他更困難的同志,他不想要;幾次提職和提工資,他也都主動打報告說要往后排;蔣筑英掌握5門外語,翻譯了大量外文資料,但從不占為己有;他幫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論文,可是發(fā)表時卻不讓提他的名字;他和別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學界的重視,被邀請出席學術會作報告時,他讓一起合作的同志去。
1982年6月,在蔣筑英生命的最后4天里,他收拾好新建的試驗室,修好院里被破壞的柏油路面,幫助同事家里修理了下水道,又忍著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飛抵成都的當晚,他就召集驗收組人員開會直到深夜11時。次日一大早,他換乘兩次公共汽車,步行了3段路程到達工廠,忍著病痛開展工作。
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yī)院。醫(yī)生診斷,他因長期積勞成疾,患有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病、急性肺水腫等多種疾病。因搶救無效,蔣筑英于第2天下午去世。
蔣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生前一再向黨組織提出申請,去世前不久所里已批準他填寫了《入黨志愿書》。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根據他生前的表現和愿望,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蔣筑英個人影響
中國著名光學專家母國光在唁函中說:這樣一位我們寄以極大希望的同志去世,是中國光學界的重大損失。
他的英年早逝引起社會對知識分子待遇問題的重視,一些領導人呼吁真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
蔣筑英是中國在五六十年代培養(yǎng)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他把科學態(tài)度和獻身精神融于一身,是精神文明的典范。他雖然生前未被批準入黨,家庭也受過錯誤的沖擊,卻從新舊中國兩重天的巨大變化中,看到了共產黨領導的事業(yè)是國家的希望,個人也愿為祖國富強、為科技現代化奮斗不息。作為中國光學界一位頗有影響的中年科學家,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當代知識分子的奉獻之歌。正如人們在給他的挽聯上所寫的———“堅持馬列,光明磊落,忘我工作,對祖國無限忠誠;刻苦鉆研,才華橫溢,不計名利,為四化鞠躬盡瘁?!敝袊鈱W專家母國光在唁函中也說:“這樣一位我們寄以極大希望的同志去世,是中國光學界的重大損失。”
蔣筑英去世前幾年能在科技事業(yè)上大展身手,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環(huán)境下得以實現的。他的英年早逝,更引起了社會上重視對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他去世后,聶榮臻、方毅、胡喬木等領導同志先后發(fā)表文章,呼吁各級部門要徹底肅清“左”的影響,真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從生活上切實關心他們,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蔣筑英主要榮譽
1962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的蔣筑英遠離家鄉(xiāng)杭州,來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考上了王大珩的第一個研究生。王大珩是中國光學第一人。上個世紀50年代,他在長春建立了中國最大的光學研究生產基地。師從王大珩先生,是蔣筑英最大的向往。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外光學傳遞函數理論已開始應用于生產實踐。這是應用光學的理論課題,也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基礎技術,在中國當時還是個空白。王大珩為蔣筑英選定了這個研究課題。在王大珩所長的指導下,1965年,蔣筑英帶領的4人小組,設計并制造出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光學檢測實驗室。那一年,蔣筑英只有27歲。
光機所原第四研究室主任史光輝,回想起第一次見蔣筑英的情景時說:“那是1963年的元旦,室里開晚會,他當時用法文朗誦了一首歌頌居里夫人的詩,而且當時他就說,自己非常佩服居里夫人??吹贸鰜恚且粋€非常有理想的人?!笔Y筑英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著知識與光明。
_到來后,蔣筑英盡管沒有工作可干,但他還經常到實驗室,把實驗室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大多數人放棄知識的時候,他依然每天讀書,“幾乎是書不離手”,妻子路長琴說,“他和我說,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科技進步,社會進步還得靠知識,別人不學,我就學?!闭强恐@種韌勁兒,他在科研道路上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成績:先后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準方法》,設計了中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蔣筑英撰寫的《關于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對中國電影、電視事業(yè)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線的檢測精度達到一根頭發(fā)絲的十萬分之一,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獨創(chuàng)性,受到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一次,吉林省進口了一批光學器材,商檢部門請蔣筑英幫助檢驗產品質量。他和同事們使用自己設計制造的測量裝置,對其中的鏡頭進行檢查,發(fā)現質量不符合標準。他把拍攝下來的照片和材料交給有關部門,主張向外商索賠。外商看了檢驗報告后,佩服地說:“中國有內行!”不僅使國家免受很大的經濟損失,也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聲譽。國內十幾個省和長春市的光學產品生產廠家,都留下了蔣筑英的足跡。長春的幾家光學儀器廠,都把他當作參謀和顧問。王大珩說:“他是科學界的雷鋒。”
蔣筑英善于攻關。過去,中國彩色電視彩色復原技術還不過關,電視顯示出來的顏色很難看。蔣筑英經過艱辛努力,編寫出《彩色電視攝像機校色矩陣最優(yōu)化程序》一文,提出了解決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終于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能夠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1982年6月的一天,在成都出差的蔣筑英,由于過度勞累突發(fā)多種疾病,經醫(yī)院多方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4歲。他被追授為全國勞動模范,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蔣筑英逝世的近30年里,他的名字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大家淡忘。聶榮臻曾說,蔣筑英是“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
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