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

| 徐球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是怎樣的呢?王淦昌科學家同學們進行過了解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5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通用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篇1】

王淦昌的同仁與上司都曾竭力挽留他,然而,無論勸說者何人,得到的總是他那堅定的話語:“巴斯德有言,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心懷祖國。如今祖國蒙難,正是我應當回歸,貢獻力量的時刻!”

王淦昌毅然決然地舍棄了海外的優(yōu)渥待遇,踏上了歸國的征途?;貒螅罡锢韺W領域,不懈探索。1942年,美國權威期刊《物理評論》上,赫然出現(xiàn)了王淦昌的力作——《探測中微子的新構想》。

全球物理學家深受王淦昌論文啟發(fā),開辟了中微子測量的新視角。美國科學家阿倫率先采納王淦昌的見解,開展中微子探測。1953年,萊茵斯在美國成功捕獲中微子,其方法正是基于王淦昌的獨到見解而構建。王淦昌的理論猶如明燈,照亮了中微子研究的道路。阿倫敏銳捕捉這一光芒,率先行動。萊茵斯緊隨其后,用智慧捕捉到了這難以捉摸的微觀粒子。

后來,那位美國科學家因捕獲中微子而榮膺諾貝爾獎,然而這榮耀本應屬于王淦昌。他提出該方法后,慷慨地公諸于世,只因國內缺乏實驗條件。若王淦昌擁有所需器材,這諾獎定將歸屬于他。王淦昌的才智與遠見令人贊嘆,他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是熠熠生輝。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他選擇了公開成果,而非個人榮譽,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篇2】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蘇常熟縣楓塘灣。先讀私塾,1916年轉入太倉縣沙溪小學,13歲到上海,就讀浦東中學。1924年高中畢業(yè),進入外語專修班。隨后進入一所技術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

1925年8月,考入清華大學。1929年6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吳有訓教授指導下完成論文《清華園周圍氡氣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這是中國第一篇有關大氣放射性的實驗研究論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蘇省官費留學,到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著名的女核物理學家L 邁特納(Meitner)。

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fā)現(xiàn)中子的試驗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fā)現(xiàn)了中子并獲得諾貝爾獎。

1932年,王淦昌在邁特納指導下,發(fā)表了《關于RaE連續(xù)β射線譜的上限》的論文;同年12月完成了關于內轉換電子研究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國。先后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物理系任教授。王淦昌在這一時期,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在《關于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的論文中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沖中微子的創(chuàng)造性實驗方法。1942年1月,美國《物理評論》(PhysicalReview)發(fā)表了這篇短文,此項成果榮獲第二屆范旭東先生紀念獎。

1947年9月,王淦昌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工作,他與SB瓊斯(Jones)合作研究有關宇宙線中介子衰變的問題。

1950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篇3】

回國后,王淦昌先在山東大學任教,后應竺可楨之邀來到浙江大學??箲?zhàn)期間,浙江大學多次遷校,歷經江南六省,輾轉跋涉2600多公里,最終在遵義一座破廟扎根,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同時,不斷地搬遷中,王淦昌從未停止過科學研究。在簡陋的環(huán)境下,他制成熒光粉——磷光硫化鋅,為國家填補了科研空白。

當時的世界物理學界流傳著“中微子”的傳說,但無人能證實它的存在。在得了肺結核的境況中,王淦昌就在油燈下研究中微子探測。1942年,美國《物理評論》雜志刊登了王淦昌的《關于探測中微子的建議》。這篇論文引起了轟動,但由于國內實驗條件有限,他未能付諸實踐。

1953年,美國科學家萊茵斯受到這篇論文的啟發(fā),第一次在核反應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并于199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王淦昌又一次錯過了。

1955年,王淦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王淦昌來到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他作為領隊與12個國家的原子核專家組成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了反西格馬負超子,震驚世界!

那時有很多人預測,王淦昌帶領團隊取得的這一成就,一定能夠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收入囊中。但是就在這時,備受國際物理學界關注和期待的王淦昌卻突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篇4】

博士畢業(yè)以后,王淦昌即決定回國為正遭受苦難的祖國服務。他首先接受山東大學的聘任擔任物理系教授。當時在山大任教的還有任之恭、郭貽誠、王恒守等教授。王淦昌負責教授近代物理學,也帶領學生和技工自制必要的實驗設備。他效仿自己當年在清華大學求學時的老師葉企孫和吳有訓,著重訓練學生的實驗物理的本領和技巧,還教導他們對物理理論的理解要基于實驗事實。此外,王淦昌還受邀參加山東大學物理系舉辦的學術討論會和學校的“總理紀念周”,報告涉及“高電壓之新發(fā)展”“重氫與重水”“感應放射”“防空雜談”“最少量物體之測量”等題目。

1936 年,王淦昌辭去山東大學教職到浙江大學任教。他一邊教學,一邊研讀國際物理學期刊上關于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論文,自制云霧室,準備開展宇宙線研究。1937 年5 月,王淦昌還參與接待玻爾的來訪。也是在這一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浙江大學被迫西遷。浙大師生一路顛沛流離,一年內輾轉跋涉從杭州經過建德、江西吉安、泰和,暫時落腳到廣西宜山。王淦昌繼續(xù)開設近代物理課,同時考慮到處于戰(zhàn)爭年代,學生畢業(yè)后可能參加國防建設,王淦昌又開了軍用物理課,講授槍炮設計原理、彈道及其動力學原理等內容。盡管在宜山也遭受頻繁的空襲,但浙大物理系逐漸恢復了學術交流活動,定期舉辦學術討論。1939 年7 月,王淦昌注意到期刊上關于核裂變現(xiàn)象的簡短報道,他非常興奮地向大家做了介紹。由于社會環(huán)境動蕩,當時國際學術期刊寄到宜山通常需要半年時間,而且是幾包期刊一起寄來。

1940 年初,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這里沒有空襲,終于有了一個安定的教學和研究環(huán)境。但前幾年遷校路途勞累、缺乏營養(yǎng)且生活不安定,王淦昌到達遵義后肺結核病加重。為了養(yǎng)病,他減少教學任務,因此有時間仔細研讀國際物理學期刊的論文。盡管如此,物資匱乏、實驗設備短缺,王淦昌此時完全沒有條件進行實驗研究。他就歸納、分析和判斷期刊上發(fā)表的國外物理學家的實驗方法、數據和結論。他認為這類工作既能為理論研究搭橋,也能推動實驗前進。

為此,王淦昌特別深入地調研了他早在德國留學時就一直關心的β射線的衰變理論和驗證中微子是否存在實驗的進展。由于中微子不帶電,與物質的作用極其微弱,因此在當時的實驗條件下很難被觀測到。但是,自1930 年至1941年,關于中微子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卻非?;钴S。王淦昌注意到1938~1939 年密歇根大學克蘭和哈爾彭的核反沖效應研究。這是一個末態(tài)三體過程(Cl38 →Ar38 + e+ + ν),他們測量了正電子在磁場中的偏轉和原子核在云霧室中的射程,推斷存在第三個粒子(可能是中微子)。這類實驗支持中微子存在假說,但并未確切證實中微子一定存在。

王淦昌“兩彈一星功勛”事跡【篇5】

1934年,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后,27歲的王淦昌毅然選擇回國。這讓當時他的同事很不理解,“科學沒有國界,中國那么落后,沒有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驗條件,你為什么還要回去呢?”王淦昌堅定地回答道:“正如巴斯德所說,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的祖國正在遭受苦難,正需要我回去!”就這樣,王淦昌放棄了國外優(yōu)越的條件,返回了祖國。他先后在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不僅潛心教育和科研事業(yè),而且心系祖國命運。

位于北京房山區(qū)的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前身是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新中國的原子能事業(yè)就發(fā)端于此。研究院的小樹林深處有兩座銅像并排佇立在一起,左邊是錢三強,他是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奠基人,右邊的就是王淦昌。

1950年,王淦昌受錢三強力邀,從浙江大學物理系調到了這里,專心從事宇宙線的研究。1955年,48歲的王淦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院士的第二年,王淦昌的科研工作突然發(fā)生了變動。

1956年,王淦昌來到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與12個國家的原子核專家聚集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加速器前。他們共同承擔了一項科研任務。來自中國的王淦昌是這個聯(lián)合科研團隊的領隊專家,他帶領各國物理學家展開了尋找新的高能粒子的艱巨任務。

27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