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

| 徐球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大家了解嗎?于敏在兩彈一星的研制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5篇(精選),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精選篇1)

在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后,于敏選擇了留下來繼續(xù)為中國核 武 器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他率領團隊在二代核 武 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 武 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新臺階。雖然已經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但他依然對人誠懇、謙遜待人,并鼓勵年輕人多學習、有機會就出國深造。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于敏和家人的相聚時光少得可憐。

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對家庭和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虧欠。妻子孫玉芹幾乎是一個人扛起家庭重擔,撫養(yǎng)兒女、贍養(yǎng)老人,還要面對街坊鄰居的猜疑和誤解。

然而,她始終默默地支持著丈夫的事業(yè),并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被解禁后,孫玉芹才和全國人民一起知道了丈夫的工作內容。鄰居們恍然大悟,紛紛表示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名字解密后,于敏收獲了應得的榮譽和贊譽,但他卻一如既往地低調和謙遜。

晚年時期,于敏終于有時間陪伴家人了。然而,兒女已經成家立業(yè),家里只剩下他和鬢角斑白的老妻。每當這對老夫妻外出時,同行的人總能夠看到他們相濡以沫、相互關照的溫馨場景。然而,2012年孫玉芹突發(fā)心臟病去世,讓于敏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自責之中。他在文章里痛心地寫下:“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北磉_了對妻子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精選篇2)

上世紀六十年代,氫彈技術是世界各核大國的最高機密,沒有理論依據,也沒有技術支持,中國的氫彈研究完全是白手起家。帶頭突破氫彈原理的,正是于敏這個中國自主培養(yǎng)的“國產土專家一號”,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他和同事們知難而進、廢寢忘食、晝夜奮戰(zhàn)。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始終找不到氫彈原理的突破口。有一次,組內一個專家看到國外報道了一個新的截面數據,這個數據非常理想,因涉及到氫彈技術的難點而引起了大家的強烈關注。如果實驗數據是對的,將對熱核反應大有用處。然而怎樣才能鑒別數據的真?zhèn)文?如果采用重復實驗的辦法,不僅要花掉大量的經費,而且還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

這值得嗎?一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于敏為了判斷這個數據的準確性,經過兩天連夜?jié)撔尿炞C后,充滿自信地在全所宣布外國報道的數據是錯誤的,他從核反應的基本理論出發(fā),分析了各種物理因素,進行了詳盡的數據推導,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花費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重復那個實驗,后來國外的實驗結果也論證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正是因為于敏的嚴謹和敏銳,讓處在起步階段的氫彈研究工作,少走了很多彎路,并在他的引領之下漸漸步入正軌。

1965年冬天,于敏帶領科研團隊來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優(yōu)化設計,一百多個日日夜夜,他經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同科研人員探討,終于實現了氫彈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

1967年6月17日,在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正是因為以于敏為代表的中國物理學家們極端負責、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創(chuàng)造了只用兩年零八個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的奇跡,令國人自豪,讓世界震驚。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精選篇3)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yè),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燧、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畢業(yè)后,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于計算的繁復。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總結經驗,帶領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fā)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10月下旬,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體同志作了系列的“氫彈原理設想”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興趣,普遍認為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研究者們抓緊時間試算了兩個模型,得到很好的結果。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精選篇4)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位小職員。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出于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并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也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以我國當時的條件,想要快速突破氫彈著實困難重重。不過,“土專家”有他自己的辦法。此時,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決問題的特質得以發(fā)揮,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里,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

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并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chuàng)性的?!卞X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兩彈一星”于敏功勛個人事跡(精選篇5)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聰明好學,對物理世界充滿好奇的他,總是能在書本中找到無盡的樂趣。1944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物理系,大學畢業(yè)后,于敏進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原本,他專注于原子核理論的研究。但1960年,國家決定啟動氫彈的研制工作,于敏被悄然列入了這份沉甸甸的任務清單中。面對國家的召喚,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半路出家”,投身于氫彈研究的空白領域。

“國家需要我,我就去做。”這簡單而堅定的話語,成為他后半生無私奉獻的最好詮釋。從此,于敏開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隱姓埋名生活,從公眾的視野中淡出。中國氫彈小組成立之初,于敏因為沒有任何留學背景,在小組中顯得格外低調,甚至有些不起眼。

尤其是,同事們注意到,每天一到飯點,他總是第一個去食堂,而且每次吃完飯后,還會順便拿點食堂里曬好的蘿卜干。時間久了,一些同事開始猜測,于敏早去食堂是為了多打飯,拿蘿卜干是在占公家便宜,背后對他議論紛紛。然而,一心撲在科研上的于敏,對這些閑言碎語毫不在意,從未放在心上。

但有一天晚上,加班至深夜的于敏老毛病犯了,他打開抽屜準備吃點蘿卜干來緩解一下,卻發(fā)現飯盒里竟然是空的。于敏疼得渾身發(fā)抖,問對面的同事,是不是拿了自己飯盒里的蘿卜干。沒想到,同事坦誠相告,并批評于敏不應占公家的便宜。

可說著說著,同事就發(fā)現于敏疼得竟然幾近昏厥,這才手忙腳亂地把他送到醫(yī)務室。結果,醫(yī)生檢查后說,于敏身患十二指腸潰瘍,為了緩解疼痛,只要肚子空下來就得吃點東西。

醫(yī)生建議于敏休養(yǎng)一段時間再去工作,但此時氫彈的研究工作迫在眉睫。于是,他第二天就返回了工作崗位。

269780